民營演出公司緣何逆風翻盤
作者:慶典演出活動會議公司
01-19來源:m.diantizhuangshi.com
24小時沒怎么合眼——這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杭州新青年歌舞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釬的普通一天。
疫情造成的影響早已不限于某一業、某一地,像“新青年”這樣從事文藝演出的文化企業,同樣被裹挾其中。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統計,近年來演藝行業形式多樣,規模穩步擴張,公眾的文化娛樂支出比重在不斷增加。然而疫情的到來,讓本該在春節大放異彩的文娛消費市場“如墜冰窟”——演出場所、演出活動至今尚未全面開放;5月之前,劇場、影院、KTV、影視拍攝活動近乎停滯狀態。
他們還好嗎?困境中他們如何堅守?又如何在變局中開拓新局?作為全國首家新三板掛牌的民營文藝團體——“新青年”的沉淀和進擊,無疑是我們觀察浙江演藝團體在危機中發力的一個生動窗口。在3個月來近乎零業務量的考驗下,他們沒有選擇保守和退縮,反而開啟了一場從人才到市場的全面“擴張升級”,走出了一條“逆風翻盤”的破冰之路。
積累:磨刀不誤砍柴工
春節,本該是“新青年”生意最紅火的時候。
“往年我們春節前后的演藝業務量占到全年的50%以上,而今年的春節檔全部被沖擊。”副團長曾凡思回憶道。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內接到過5個通知演出取消的電話。
二、三月份,“新青年”財報數據直墜“冰窟”,“業務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0%至80%,心都掉到腸子里了……”曾凡思說,這對于大多數演藝機構,特別是一家自負盈虧的專業文藝團體來說,是近乎致命的打擊。
據杭州市演藝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2020年杭州全行業演出總場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約2603場,涉及總費用達5.37億元。
壓力是空前的,“新青年”尤甚。5年前,那一聲清脆響亮的開市鑼聲仍不時回響在他們的耳邊。2015年10月,杭州新青年歌舞團敲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成為全國首家掛牌新三板的民營文藝團體。激動人心的畫面歷歷在目,一定程度上,也是這分驕傲,讓疫情之下的“新青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責任與壓力。
雖然所有人都已回到杭州,但沒有演出怎么辦?在迷茫焦慮之際,杭州新青年歌舞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釬選擇將業務壓力暫時放在一旁,把注意力從外轉向內。
“張總專程從‘北上廣’請來名師,給演員們上專業課。沒演出的時候,演員們每天都要上6至8小時的課,課后還要交編創作業,甚至比疫情之前還要忙。”公司黨總支書記李勝說,“我們其實一直想給演員做系統培訓,但以前全年有六七百場演出,平均每天2至3場,根本沒空,現在趁著這段‘空窗期’,狠抓業務能力,待市場恢復后,我們就能贏得更多機會。”
事實也證明,“新青年”的選擇是對的。
隨著疫情緩和,演出市場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5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指導意見,要求在落實防控措施前提下,采取預約、限流等方式,全面開放劇院,各類演出活動也隨之復蘇。而像“新青年”這樣業務能力突出的公司,成為省內乃至全國最先一批實現復產的專業文藝團體。
不過,5月11日,國家文旅部緊接著發布消息——演出場所復工不超過最大核載量的30%;暫不舉辦大中型演出活動;暫緩審批涉外、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活動。
對許多該行業從業者來說,這是個喜憂參半的消息。30%,意味著終于能演了,但也同樣意味著演了很可能虧本。可張釬很開心:“我們目前在劇院的演出并不多,而且不管怎樣,能演就是好的,虧本也要演,這樣市場才能暖回來!”
截至6月底,“新青年”已完成76場演出。這個數字跟往年同期相比,雖然差距很大,但對疫情下的民營歌舞團來說,已屬不易。
“新青年”演員走進基層,教群眾學舞蹈杭州新青年歌舞團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下沉:腳沾黃土,打開鄉村“微市場”
在外松內緊的管理模式下,演員們漸漸放下了焦慮的心情,專心提升業務水平。而另一邊,公司管理團隊也開始思考調整市場戰略,為大家搭建新舞臺。
“文藝工作者不管做的事情有多高雅,首先是社會的一塊磚,歸根到底是服務老百姓的。”張釬常說,干文藝的不能飄,要始終“腳踩黃土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秉承這分責任感,在復工之初,沒有演出業務的“新青年”主動請纓,派出演職人員70多人次,在蕭山9個鎮街的各個村莊,參與防疫卡口執勤。也正是在這段“腳踩黃土”的時光里,“新青年”演員們與村民朝夕相處,挖掘出突破眼前困境的新市場——鄉村市場。
“這段時間,我們發現鄉村老百姓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其實是很大的。”張釬認為,城市人的娛樂消遣方式比較豐富,對演藝類文化消費的依賴性不強。但鄉村不一樣,村民更習慣群體生活,他們的娛樂消遣方式較為單一,平時一起唱歌、跳舞,可能是生活里為數不多的消遣。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共演出296.8萬場,其中赴農村演出171.27萬場,占比達到57.7%。對整個行業來說,農村市場的確是一片亟待開辟的熱土。“再加上疫情期間,他們的文化生活需求被壓抑了許久,如今隨著疫情漸漸緩和,這類需求呈現出井噴趨勢。”張釬補充道。
為進一步了解、開拓農村市場,“新青年”再次主動請纓,參與杭州市委宣傳部、蕭山區文化廣電旅游局等組織的各類基層文化惠民活動。3個月來,他們走進杭州市許多村社,為當地群眾送去300多場文藝培訓活動,服務覆蓋人群近10萬人。同時,公司還派出“演藝輕騎兵”走進百姓家中,進行“需求摸底”,深入了解鄉村文化市場特點和消費方向。
“哎呀,你們可算是來了!”6月中旬,“新青年”來到蕭山區蜀山街道章潘橋村開展文藝培訓活動,一位阿姨拍著大腿高興地喊。這讓張釬很受觸動:“除了本村,隔壁幾個村的老百姓都圍過來看了。這樣的環境下,依舊被大家喜愛和需要,真的是我們文藝工作者最大的獲得感。”
正是通過一次次攜手戰疫和文化惠民活動,“新青年”結結實實地跟老百姓“好上了”。而新的舞臺,也在此時出現。
蕭山區多個村鎮主動找到“新青年”,為老百姓訂購文藝培訓課程。“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拿到三四百個課時的訂單,其中蕭山區進化鎮25個村,全部跟我們預訂了舞蹈課程?,F在我們在蕭山區22個鎮街,依托蕭山區文化館總館的資源優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預計上半年來自鎮村訂單可以達到1000課時以上。”張釬說。
每堂課的金額不大,但卻是“雪中送炭”。這一個個鄉村“微市場”積少成多,成為助力“新青年”扭轉頹勢的關鍵力量。
張釬告訴我們,上半年,“新青年”參與演出項目雖只有76場,但加上鄉村市場的開拓成績,他剛拿到的財報數據比想象中好很多,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的70%。
“老百姓的喜愛,是文藝工作者賴以生存的土壤,只有腳沾黃土,扎根基層,才能守住我們的舞臺。”張釬說。
創新:歌舞秀里添佳肴,拿下大訂單
腳沾黃土固然重要,但對于“新青年”這樣一家上市演藝企業來說,優勢的頭部、原創項目,才是發展的核心力量。
因此,在吃下鄉村“微市場”的同時,“新青年”力爭在原創領域做文章,打造重量級旅游演藝項目——“湘湖景區實景體驗餐秀”。在演藝行業各個細分領域,旅游演藝演出場次遠高于其他類型,2018年達到6.31萬場,票房帶動力不容小覷。
這并非政府招標的項目,但是“新青年”很早就開始關注了。“湘湖在實景體驗秀這塊的確存在‘空白’,但此前,我們演藝業務繁重,編創人員無法專注去做湘湖演藝策劃。這次,我們狠狠地利用了疫情這段‘空窗期’,為湘湖量身定制了一個實景體驗秀。”張釬說。
文旅演藝在當前并不稀奇。在杭州就有“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太陽馬戲團演出等不少經典作品。
但是這一次,“新青年”在傳統實景體驗秀基礎上做了創新,用演藝串聯起湘湖景區的山水、美食、文創、非遺等文旅元素。尤其在“餐”這塊,“新青年”將美食直接包含在門票中,將上餐的時間、速度、菜名與“秀”無縫結合,讓人們在實景體驗秀的劇情中,自然而然地品嘗到帶有湘湖風情的美食。
功夫不負有心人。6月15日,“實景體驗餐秀”策劃投出去的5天后,“新青年”等來了2020年迄今為止最令全公司上下振奮的消息——策劃通過,且湘湖演藝項目,將由“新青年”承擔。目前,該項目的節目編創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首場體驗秀預計在今年7月中旬進行。
這讓張釬信心倍增:“這是2020年我們爭取到的首個可能是千萬元級的大單,雖然現在說可能有點早,但我就是有種預感了,2020年我們會比去年還好。”
不僅是“新青年”,6月以來,杭州線下演出場次也明顯增加,各種活動演出、新劇目創作、文旅推介論壇等均已復工。
在端午小長假,西湖景區黃龍洞舉辦端午假期特色演出活動,演出民樂及越劇大戲共6場,“雖然因疫情防控需要我們演出場所只開放了30%的座位,但3天來每場演出都座無虛席。”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岳廟管理處黃龍洞綜合科負責人曹民說。
復蘇的味道已經越來越濃烈。今年6月3日,太陽馬戲《X綺幻之境》在杭州新天地劇場復演,截至6月底,他們已完成演出15場,營業額400余萬元;6月5日,《最憶是杭州》水上表演首場慰問演出成功舉行,意味著這張美麗杭州名片將恢復常態化演出;6月7日,杭州歌劇舞劇院走入上海舞臺,這是疫情緩解之后,杭州院團首次出省商演;6月14日以來,杭州愛樂樂團在杭州大劇院音樂廳陸續舉辦4場普及音樂會和端午假期音樂會,音樂會一經開票,即刻售罄……
政府支持也讓演藝行業感到暖意。今年2月,省委宣傳部印發了《關于積極應對疫情推動文化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5月以來,杭州市還推出了“戰疫情促發展”主題巡演千里行活動,開展主題慰問演出和其他惠民活動100場,進一步帶動演藝行業復工復產。
破曉時分,微光照進大地。堅守的人,成為漫漫長夜中的一抹亮色。
16年前,張釬在杭州四堡地區的一片農田旁創建杭州新青年歌舞團,彼時,在形似鐵皮箱子的排練室里,汗水、熱情、夢想鑄就“新青年”向上的精神。
時至今日,經歷這場疫情大考,包括“新青年”等不少演藝團體又一次成長了。
從業務水平到團隊凝聚力,從企業責任感到公眾知曉度,從應變能力到原創能力——這次疫情磨難帶來的成長,張釬用了“脫胎換骨”來形容:“堅持‘向上’的信仰,保持‘進擊’的朝氣,有什么困難是解決不了的呢?”
“新青年”的演員在排練
記者手記:把這種精氣神傳遞下去
張釬一開始將歌舞團起名為“新青年”,寓意“熱情、向上、拼搏”。
這是我們在采訪之中,從他的動作、語調甚至是神情上都能感受到的一種精氣神。當人們都會感嘆“這太難了”“這可怎么辦”的時候,他往往會說一句“再想想看”“我不這么認為”。
這是我們從采訪過的許多浙江奮斗者身上,能看到的一種精氣神。比如浙商代表性人物、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曾說:“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不論外界如何變幻,做好自己是永恒的主題。申通快遞創始人陳德軍也說過:“沒有退路的人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沒有退路,才能放手一搏。
這也是各級政府部門通過默默支持,在傳遞的一種精氣神。疫情發生以來,省、市宣傳部門牽頭開展文化企業幫扶紓困工作;與此同時,各級各部門積極開展“走親連心三服務”活動,助萬企、幫萬戶。“他們事事跑在我們前面,從落實各級專項政策到產業園區擴地、招商等工作,都給我們提供不少幫助,與我們共克時艱。”一位民營文藝團體從業人員如是評價。
正是這種患難與共,讓以“新青年”為代表的一批浙江文化企業,在逆境中依舊展現出勃勃生機,成為浙江文化產業應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的強大內生動力。我們了解到,盡管面臨疫情的沖擊,但互聯網市場向好,今年第一季度,杭州市1400家規上文化企業實現了主營業務收入1431億元,同比增長5.8%,成為文化產業逆勢發展中重要的中堅力量。
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報道,把這種精氣神傳遞下去。讓熱情、向上、拼搏不息,不僅成為一個團體,也成為一座城市、一片土地的精神文化之一,去激發更大的發展信心。
本文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及來源機構所有。引用本文僅用于行業交流學習,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推薦: 宣城 |固原 |瀘州 |潛江 |臨汾 |秦皇島 |綿陽 |玉溪 |駐馬店 |定西 |內江 |鶴崗 |